原本在超市銷售的日本雷神巧克力,在大潤發于日前限量推出,并每人限量購買3包,一時之間,成為最火的消費話題,由于供不應求,許多民眾撲空而表示不滿,而媒體訪問某營銷學者,指出這是一種饑餓營銷。
自小米手機限量供貨被秒殺開始,饑餓營銷又變成營銷的新顯學,但什么是饑餓營銷呢?
小編一向不喜歡創造營銷名詞,因為名詞會讓人覺得營銷好復雜,但事實上,名詞背后的意義和觀念更重要。先來談談小米手機。小米手機限量供貨,造成搶購的狀況,許多營銷人表示,這是饑餓營銷,讓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筆者于去年10月22日的《小米手機的饑餓營銷》一文中指出,小米要不是需求預估錯誤,要不就是故意供應少數量的貨,因為小米的重點不在硬件,而是用其軟件來侵蝕市場,所以每批硬件供貨不用多,但一波一波的新機上市,讓每位買到小米機的消費者都覺得是買到最新的機型,加上軟件的便利性,使用小米手機的消費者就被綁住,讓小米獲得長期的利益。
再來說火紅的雷神巧克力,這是饑餓營銷嗎?分明是渠道因為進貨量不足而刻意炒作,媒體也就配合演出,明明是缺貨,卻說是饑餓營銷?新名詞的濫用可見一般。果不其然,日本的供應商也擔心臺灣炒短線的習慣會讓其銷售只是曇花一現而主動斷貨,雷神巧克力是不是所謂的饑餓營銷,大家可以想一想。
又如現在還很熱的霜淇淋,一開始全家便利商店只選擇少數店家供應,所以不是想買就買的到,這也是饑餓營銷嗎?便利商店推出新商品會選擇特定商圈的渠道試賣,以測試市場接受度,這是市場測試的過程,與饑餓營銷無關。
營銷的目的就是幫助銷售,不會有廠商放著市場不賺而刻意控制供貨。不應該看到商品買不到就說是饑餓營銷。饑餓營銷是刺激消費者的沖動性購買,讓消費者覺得數量有限而不買可惜。為了營銷造勢,刻意在上市初期控制數量,當話題炒起來后,就開始正常供貨,這才是饑餓營銷的目的。
因此,缺貨(雷神巧克力)、商品策略(小米手機)、測試市場(霜淇淋)都不是饑餓營銷。營銷名詞不重要,背后的意義才需要思考,不要再創造無謂的名詞了。
雷神巧克力在日本并不是什么高檔或稀有的商品,即使未來供貨正常,筆者也不認為以其產品力和價位,能有像冰淇淋一樣的熱潮。
日前全家便利商店一支《小小店長》的影片在網絡火爆,自從冰淇淋策略成功后,全家便利商店的攻勢一波波,頗有讓領導品牌7﹣11轉為下風的態勢。